共有7条记录,有6人参与

宁冠华 2020-11-12 09:46

<p>很多古典文学著作中都包含有一些生物学常识,这样的典籍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搜集一下,然后翻译出汉语意思,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其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既增加的趣味性,也学到巩固了知识。因此我们老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多的利用,是自己的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p>

回复(0)

朱静 2020-11-05 16:48

多做

回复(0)

程明明 2020-11-02 16:19

<p>许多谚语都包含着有趣的生物知识,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生物遗传有关的例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性状都跟亲代相似,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带把自己的遗传物质准确地复制出两份传给后代。使后代与亲代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还有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这是亲代传给不同子代的遗传物质不同,不同的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产生新的性状,甚至形成新的个体。</p>

回复(0)

王青灵 2020-10-28 15:45

<p>生物教材科学详实,问题明确</p>

回复(0)

王青灵 2020-10-28 15:44

<p>语言详实,具体,观点明确</p>

回复(0)

陈月华 2020-10-27 19:40

<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学 习达 尔文“生物 进化论 ”中有关 生存斗争 内容 时 ,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可借助“种豆 南山下 ,草盛 豆苗稀 ”(引 自东晋 陶渊 明 《归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园田居》)形象地 体现杂草 与农作物 的竞争关系 ,当人疏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于管理 ,杂草竞争 优势 ,就 出现“草盛豆 苗稀 ”现象 ,这属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于种 间斗争 。再呈现“丹鸡被华 采 ,双距 如锋 芒 。愿一扬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炎威 ,会 战此 中唐 ”(引 自魏 晋南北朝刘 桢 《斗鸡诗》),引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导学 生思考 :为什 么公鸡色 彩艳丽好斗 ?让学 生讨论 分</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析 后 得 出:雄 性 激素使 得 公鸡色 彩艳 丽好 斗 ,有 利于 它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吸引异性 。同种 生物 因食 物、配偶 、空 间等 原因而发 生种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内斗争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好 的生物课 ,既要有好 的开头 ,也要有好 的借尾 。借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用诗 词 引导学 生分析 归纳 ,能 让学 生意 犹 未尽 ,达 到点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睛效 果 。例 如 ,“生态 系 统物质 循环 ”结 课 环节 ,可利 用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落红 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 泥更护花 。 ‘零 落成泥 碾作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尘 ,只有 香如 故。 ‘君 不见黄河 之水天上 来 ,奔流 到海不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复回 。 ”引导学 生分析这些 诗句 中蕴 含的物 质变化 的道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理 ,激 活学生 思维 ,帮助 学生理解物 质循环 的要义 ,巩 固 </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新知 ,提 高学 生聚合思维 能力 。 </span></p>

回复(0)

洪园园 2020-10-22 16:01

<p>在生物教材中既有许多的科学史实,也有许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的故事.课堂教学中可以重温科学家探究历程,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童第周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并开创了异种核移植的研究,堪称“克隆先驱”;从扬州芜园走向植物王国的吴征镒,一直是扬州人的骄傲,他主编的《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其影响力和重要性是世界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历经艰辛,在世界上首先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以及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这些生物科学家们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生物科学事业,它们在科学研究中艰难而曲折的奋斗历程,铸就和提升了科学家百折不挠、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等优秀品格和精神,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p>

回复(0)

共 7 条记录 <上一页 1 下一页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