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9条记录,有3人参与

李伟 2016-12-05 13:44

课件的使用应该有一个度,它是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与我们教学重难点有关的,我们应着实对待,特别是课文部分

回复(0)

杨爱娟 2016-12-04 17:29

课件能巧妙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比老师拼命的强调要来的有效。

回复(0)

李凌锐 2016-12-02 22:51

<span style="color:#666666;">总之,现代教学手段为教师、为学生撑开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期盼知识的学生洒下了甘霖,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观点,在继承、发展、利用上下功夫,在“传统教学之精华”上添上现代教学手段的翅膀,合理、科学地运用它一定会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span>

回复(0)

李凌锐 2016-12-02 22:51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六、使用课件不能“跑马观花” </p>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大,它多方位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若操作时速度太快,学生容易疲劳,而且毫无思考的余地,对许多问题只是“跑马观花”,没能经过自己深思、发展、创新、探究,导致对知识内容掌握不牢。更有部分学生对媒体展示的内容是一知半解。在课堂看起来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收效甚微,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在使用课件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有快慢适度,一个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不能只考虑课件媒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由课件控制了教师、更控制了学生。 </p>

回复(0)

李凌锐 2016-12-02 22:50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五、课件展示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板书 </p>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教师的板书设计不仅反映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思维,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是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中轴线,更重要的是能对本节课堂内容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认为,有了课件,不需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干干净净。试想课件是我们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流程制作的固定模式。学生通过课件的观摩能完全领悟教师的设计思想吗?同时,必要的板书也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行为语言告知他们本节重点、难点,让学生也能从教师的板书中学会梳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将一本“厚书”变“薄书”,将课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实际上是教师处理知识、传授技能的一种能力转移过程,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基本功的展示。 </p>

回复(0)

李凌锐 2016-12-02 22:50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四、课件不能完全替代教案 </p>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是为课堂教学的需要服务,它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更重要的是课件因教学需要而产生,许多知识或规律在学生现实生活中难以见到或无法见到,也有是因为知识或规律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而又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们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这些现象或规律进行必要的重现,用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重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那么我们就可根据需要设计课件,用来解决课堂教学中难点、重点。如物理教材中“电流的形成”、“牛顿第一定律”、语文教材上的“故宫博物院”等,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须对这些难点内容用媒体展示给学生,并不需要对本节教学内容完整地制作在课件中,这样学生能很直观地了解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如果我们将所有教学设计都用课件或媒体呈现给学生反而让学生不知道本节课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了,就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的感觉。所以对制作课件或是否要使用课件,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中的内容时适加以取舍。完全可以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或某一知识点,并非是一节完整教案的“复制品”,真正体现课件媒体为教学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p>

回复(0)

李凌锐 2016-12-02 22:50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三、使用课件不能替代实验教学 </p>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手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感、观、动、思再现知识或规律的发现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是一种人格、信念和道德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收集、获取数据和信息的活动培养他们分析、处理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究真知的欲望,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创建一种良性的实验探究思维模式,培养一种创新思维。而媒体或课件的模拟虽然可以带来强烈的视听刺激,细腻的物理过程,直观的结果,但缺乏实物实验给人的真实感、可信度,难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也很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我们的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已经对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作了“理想”化。如化学教材中的“喷泉实验”、物理教材的“大气压强实验”等,对比电脑动画与学生亲身参与,前者形象、直观、理想化,而效果是泡沫型的,后者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后,尽管得出的结论有时不是预料中的那么完美,但每个细节在学生的大脑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p>

回复(0)

李凌锐 2016-12-02 22:49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二、使用课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行为 </p>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课件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传统的教师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仍不可抛弃。有人认为我们已经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制成了课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无须教师讲述或点拨,甚至将课件像放电影一样让学生观看,让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虚无缥缈的课件或媒体中被动“接收”知识。试想这样一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主导地位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我们面对的一个有情感、有思维、有个性、有生命的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还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课堂教学需要“双边”互动。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电脑成了一种象电视一样的工具,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合作、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常常会被忽视和淡化。教学课件所展示的教学流程模式化,无法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发的突发问题,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创造性思维活动无法展示,更多的是让知识与社会、与生活、与实际相剥离,从而无法完成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那么又怎么能体现出从生活走向课本,再从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知识循环模式呢?在课件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如果偏离课件既定的轨道,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 “引入”或“强拉”到课件里。这样教师的注意力只会注意鼠标和屏幕,淡化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忽视学生的需求、探知的愿望和创新思维。在许使用课件或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代替”关系:录音代替了教师的范读,屏显代替了板书,绚丽图像的呈现、幽默的动画播放、悦耳的音响感染代替了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仅仅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是死板,不利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挥和培养。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等,是任何现代媒体、课件都无法替代的,因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灵性”能创新、敢创新的学生。 </p>

回复(0)

李凌锐 2016-12-02 22:49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一、使用课件不是单纯是为了“作秀” </p> <p style="text-indent:0px;color:#666666;" align="left"> 现代媒体的介入应该体现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而不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我们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是否有一个优秀的课件,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一堂课上罢后是否有收获。现在许多老师为了上一节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不仅潜心深钻教材,而且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试想如果我们教师每一节课都如此,我们的能忙得过来吗?这样的课只能是讲给别人看,不可能让人人,节节课都效仿,实际教学中我们能做到如此完美境界的又有几人呢?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课只能是优质课件的展示课,不能称为构建有效课堂的示范课,实际教学中用之甚少,对教师的平时课堂教学引导都起多少作用?不可而知,不能不说有很大的“作秀”之嫌。 </p>

回复(0)

共 9 条记录 <上一页 1 下一页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