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6条评论,有3人参与

李力龙 2016-09-05 16:10

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起发给每位学生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

回复(0)

金彩丽 2016-09-02 09:59

以故事导入,新颖,学生易接受,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要选好故事,能引起本课内容的故事。

回复(0)

田海娟 2016-09-01 22:55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质疑、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差异,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

回复(0)

田海娟 2016-09-01 22:55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关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的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教,就谈不上学生的学;而没有学生的学,就更谈不上教师的教。因此,应大力提倡变“学答”为主的教学为“学问”为主的教学,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

回复(0)

田海娟 2016-09-01 22:54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设“境”激“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师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利用电脑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就能争先恐后地发现问题:这堆沙土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土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这堆沙土的重量有多少吨?怎样测量它的高?接着教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圆柱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锥里,每次要在圆锥里倒满沙土,让学生数数倒几次正好倒完,师问:你们看了这个实验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纷纷提问: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否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回复(0)

共 16 条记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