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条评论,有1人参与

谭燕珍 2016-12-13 22:59

<div class="resources-detail"> <p align="center"> <b>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学习心得</b> </p> <p align="left">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p> <p align="left">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p> <p align="left"> 教师有两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二是轻视。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一般来说,学生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这些学生力求在非主流文化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形成所谓的“双差生”,形成班级中的另类。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 </p> <p align="left"> 三、教师积极的亲和力对师生间情感的影响 </p> <p align="left"> 热情回应学生的问好,主动与学生交流,闲谈(关心学生的衣着、身体、家庭事件等), </p> <p align="left"> 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学生只是暂时的社会角色,其人格. 是平等的。他们是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人,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有赖于教师的教育。 </p> <p align="left">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p> <p align="left">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p> <p align="left">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 </p> <p>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b></b> </p> <p align="center"> <b>学生情感激励的实施策略与思考</b>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情感激励是指运用情感手段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情感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学生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班主任作为班级各项工作的“总枢纽”,是全班学生团结协调的“调节器”,必须学会与学生以心交心,注重用真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关爱学生,科学实施情感激励。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学会赏识、学会表扬、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关心。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一、学会赏识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nbsp; 最近看到周弘老师的事例,很有感触。他所提倡的赏识教育使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原本备受命运嘲弄的父女,反而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周弘先生也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 </p> <p align="left"> 的父亲,成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可见赏识教育会给人的生命历程带来巨大变化。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nbsp; (一 ) 赏识的本质就是爱。教育实践与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主动或者被动地给孩子买许多漂亮衣服、零食等等,宁愿抠自己也不愿让孩子受委屈,目的只有一个:只要你好好学习,怎么都行。而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不懂得赏识自己孩子的种种行为: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拔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甚至殴打的滋味,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长此以往,学习便成了一种无尽的苦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幼芽正被无情地掐掉。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nbsp; 日本大教育家铃木是这样对待一个让父母感到失望的学小提琴的孩子:当男孩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母亲拉长了脸,而铃木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母亲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了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母亲悄悄问铃木先生:“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难听,您还夸奖他?”铃木回答道:“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表扬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荡,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只要施教者充满爱,保持赏识的心态,让孩子的心灵舒展开来,这样就会使教育成为学生与父母、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 二 ) 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推进剂。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往往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并有较高期望,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结果这些学生期盼上该老师教的课,课堂上情绪饱满,回答问题时很有信心,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教师赏识这些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进而发展为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nbsp;学生都喜欢和教师搞好关系,希望得到教师的喜欢,特别是自己尊敬的教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映着班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经常遭受冷落、训斥的学生,往往因此体验到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产生一种被遗弃感、压抑感和自卑感,以及嫉妒怨恨的心理,感到别人不理解他,易形成抑郁、冷漠或暴躁的性格,从而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保持谨慎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到教师在赏识他,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来体现,这样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 三 ) 注重赏识过程,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一提到赏识,很多人本能地认为赏识就是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首先,赏识并不是不能进行批评,而是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只是要注意策略,要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上,特别不要以讽刺、挖苦 </p> <p align="left"> 的方式批评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规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有能力承担其责任的规则,这样学生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的控 </p> <p align="left"> 制和改善,一旦犯规,学生会主动接受批评,因为这是他应承担的责任。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其次,赏识并不局限于优等生,否则就是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赏识注重的是过程,它包括一直保持优势的优等生,也包括正在进步的中等生,还包括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准备改正的落后生。在赏识过程中,只评价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课堂上学生表演了自编的歌舞,教师给予评价,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你表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表演得精彩呢?还是因为有勇气上台表演呢?最好给予一个具体的行为评价,比如说“你表演得真棒!”,或是“##同学能有勇气上台表演,让我们为他的勇敢鼓掌!”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感到自己被赏识的原创动力。与此同时教师再说些期望的话语,学生便可以此为基础,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p> <p align="left"> 学会赏识学生,少一些抱怨,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nbsp; 多一些赏识,拥有一颗开放心,能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教育者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nbsp; 二、学会表扬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nbsp; 一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作为班主任,不能以“医生心理”去对待人,而是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作为一个教师,你可以不知道学生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学生的长处。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是要把握分寸。就是表扬要适当,要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相反,如果表扬不尊重事实,片面夸大,凭空“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表扬就站不住脚,说的话就没有人听,在学生中就没有说服力。口头表扬时,起初可以放宽行为范围,然后逐步缩小表扬的范围,并把口头表扬过渡到一个间歇的强化上。这样不但可以使行为得到延长,而且可以避免表扬过多。过多的表扬会引起人家反感,觉得你在捉弄人、讽刺挖苦人。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三是要讲究艺术。在方法上,有的时候,举手投足之间,就完成了一次表扬。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在时机上,一般来说,在一个好的行为发生后,要立即给予表扬,两者的时间间隔越短,表扬效果就越好。在对象上,注意兼顾层次,不能始终把赞扬集中在那些比较听话、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要避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三、学会尊重&nbsp;&nbsp;&nbsp; </p> <p align="left"> &nbsp; &nbsp;&nbsp;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渴望尊重、追求平等的需要表现得比过去更为强烈,他们喜欢和老师平等交流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尊重人、信任人,可以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学生自尊心和责任感,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p> <p align="left"> &nbsp;&nbsp; &nbsp;学会尊重,首先是要平等待人。在班级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尽管在学习成绩、家庭贫富、综合能力上有种种差异,但在人格上却是一律平等。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嫌贫爱富,对“后进生”讽刺挖苦,一定要用真心爱生,用真情待生,视学生如儿女,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一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学会尊重,要胸襟开阔,也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包括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冒犯。容人之短,就是允许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 </p> <p align="left"> 点和不足,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扬长补短;容人之过,就是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要区别对待,该究则究,当容则容,人难免有失误和过错,不能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容人冒犯,就是容许学生与你的意见不一致,甚至顶撞你。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学会尊重,还要有包容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有个怎么看的问题:以欣赏的眼光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越看越可爱;用挑剔的眼光看,就会感到他们浑身都是毛病,越看越不顺眼。可以这么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没有个性的班级就没有活力,当然,还要处理好个性与班级集体共性的关系,要把个性融入共性,为共性服务。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四、学会沟通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 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行为、通讯工具等进行的思想和认识的交流。《有效的经理》一书的作者兰斯登认为,沟通就是“在一群人面前,说明一个想法,交换观点,并且赢得别人赞同的能力”。情感上的沟通,能够使人们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分担挫折,分享快意,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激进,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会说出来,不会去刻意隐瞒什么。作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用沟通去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进而形成良好的内部关系。 </p> <p align="left"> &nbsp;&nbsp;&nbsp;&nbsp; 实施有效的沟通,一是用目标引导激情。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姆认为,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这个需要就会引起人们用行动去实现目标。当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时,这种需要就变为一种期望。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为它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舞人们努力奋斗去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要设置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话题,大家都围绕这个目标,使全体班级成员的心理定势指向凝聚一致。设置目标时,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让大家都来参与,这样目标设置好了,大家的认识也统一了,主人翁意识也强化了,也就完成了第一次有效沟通。 </p> <p> &nbsp;&nbsp;&nbsp; 实施有效的沟通,二是要用诚信感化学生。相互信任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沟通中产生阻力,达不到预期效果是常有的事。教师要注重用感情感化对方,用真诚打动对方,只要心诚,学生的心扉迟早会被你所开启。言行一致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与学生沟通情感,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师首先树立言行一致的良好形象,让学生感到你是可敬之人、可信之人、可倾诉之人<b></b> </p> </div> <br /> <br />

回复(0)

共 1 条记录 <上一页 1 下一页 >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