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2条评论,有1人参与

姜同荣 2016-12-14 19:34

教学过程突出重点,设计合理。

回复(0)

姜同荣 2016-12-14 19:32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p> <br /> </p> <p> 由于《穷人》是篇外国小说,它把情况介绍(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等等)穿插在故事叙述中。文章的最大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而且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等,学生不易于整体把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进行本课设计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文中两段心理描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进行探究性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抓重点语句进行文本感悟与品析,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在层层朗读中,品悟人物内心,实现情感交流,实现个性化朗读。 </p> <p> <br />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针对教材这一特点,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p> <p> <br />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p> <p> <br /> 2、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p> <p>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p>

回复(0)

共 2 条记录 <上一页 1 下一页 > 跳转到